Summary
- 美國通過加徵關稅、取消小額包裹關稅優惠,推高香港進口商品成本,令中小企利潤壓縮和價格競爭力下降
- 關稅政策干擾全球貿易流動,加強供應鏈挑戰,造成成本轉嫁及新興市場價格波動
- 商經局、信保局與貿發局持續推行小營業額保單延長、減低保費率及資助,有助香港中小企對沖風險、升級轉型,並開拓東盟及內銷市場
- 企業可採用多貨幣財務策略及科技管理優化全球供應鏈,降低匯兌及付款成本,提升國際市場靈活性與彌償率
- 關稅下中小企應積極運用政府資助、風險保障與多元供應網絡,推動產品升級和多市場拓展,提升競爭力
2025年,國際關稅政策急劇轉變,美國連番加徵關稅、全球供應鏈波動和地緣經濟不確定性,令香港中小企營運壓力陡增。商品進口成本持續上升、出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削弱企業利潤及國際價格競爭力。在關稅戰和多邊貿易摩擦下,如何有效應對政策衝擊、靈活調整市場佈局,並運用政府支援和創新財務工具提升企業韌性,已成為香港中小企突圍求存的關鍵。本篇將全面剖析2025年關稅新局面的挑戰、影響及具體應對策略,協助企業在逆境中強化競爭力、把握新機遇。
特朗普關稅:最新消息
2025年中,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及香港實施新一輪關稅措施¹。8月初,特朗普發佈行政命令,延長向中國內地和香港進口貨物徵收10%對等關稅的政策,為期3個月。因此,最新安排代表除非獲豁免,否則所有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進口貨物仍須繳納適用最惠國稅率、因芬太尼問題而開徵的20%關稅、10%的對等關稅或稅率為25%的232條款關稅 。其他國家被徵收的關稅則有不同,例如印度及巴西是50%,日本及南韓則為15%等。另外,由5月2日起美國已取消針對中國及香港進口產品的小額包裹關稅免稅待遇,令原本享有稅務優惠的電商及中小企業成本大幅飆升。這一舉措無疑進一步壓縮本地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依靠跨境網購、出口及轉口為主的香港中小企造成直接衝擊。
新政策背後反映了美國持續推行「對等關稅」策略,目的不只是增加中國及香港產品的進口門檻,更藉此壓縮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及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由於香港大量出口商品來源自內地或經內地生產組裝,這些關稅加徵政策導致部分原本附加值不高的產品無法維持微利經營,被迫退出美國市場。相關企業不僅需要調整採購、報關及訂單管理流程,還得應對運費、付貨條款及監管標準同步升級的問題,增加了營運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影響
美國加徵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流動與國際供應鏈構造亦產生深遠影響²。自2025年3月起,美國相繼對鋼鐵、鋁材、中國製汽車、電子產品等加徵25%以上進口關稅,並對主要貿易夥伴如加拿大、墨西哥實施特定保護措施。這些舉措加劇全球貿易戰,令全球市場充滿不確定性。
全球供應鏈碎片化加劇,企業被迫重新規劃進口來源、調整生產基地,進口成本及商品成本持續增加,最終轉嫁至消費者,引發物價上漲、通脹壓力。各地出口與進口企業,尤其香港的中小企與出口企業,在採購、物流和產品銷售方面都面臨更高費用,更嚴苛的市場競爭。新興市場和東盟地區逐漸被視為分散風險、轉移產能的首選地,惟此趨勢亦為該地區企業帶來供應鏈和價格競爭壓力。 同時,這輪關稅措施連帶衝擊了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和亞洲地區的供應鏈佈局。部分內地、東南亞工廠面臨生產轉移壓力,尤其電子商務平台和出口商,不得不考慮將生產線或倉庫遷移至東盟市場,以規避關稅影響。
在關稅戰及全球供應鏈碎片化影響下,越來越多港企意識到分散供應來源與升級營運模式的重要性。現在,不少企業會加強與多國生產基地及新興供應商合作,利用現代供應鏈數碼管理工具,動態追蹤原材料供應,全程掌握訂單數據。科技創新更有助中小企突破傳統市場瓶頸,將產品或服務推廣至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及新興市場,有效減低對單一出口國的依賴。利用智能財務管理平台,例如多幣種賬戶、即時跨境支付及自動費用追蹤,亦有助企業快速掌握營運現金流,提升整體抗壓力和國際價格競爭力。
關稅對香港中小企的挑戰
在香港,關稅措施對中小企的衝擊尤甚³。加徵關稅令本地企業進口原材料、加工產品成本急升,商品定價空間急劇收窄,部分企業不得不縮減業務版圖或將生產基地外移越南、泰國等關稅較低地區。中小企面臨供應鏈阻礙,部分供應商撤出市場,交貨期延長,採購成本攀升。企業需要壓縮利潤或調整售價,避免流失對價格敏感的客戶,但調高售價也可能削弱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中小企定價策略不僅要吸收直接稅率變動,還需考慮「關稅戰」形勢下,企業與客戶間交貨與風險保障條款。信保局、小營業額保單和保費率優惠成為企業管理付貨風險和資金流的主要工具。現金流壓力加大、營運開支提高,迫使中小企加快產品升級、分散採購及市場出口步伐。2025年起,中國商品的30%關稅加徵壓力,香港出口企業與跨境B2B供應鏈需同步應付,不論是向美國、歐洲還是其他市場,皆面臨更大不確定性與競爭壓力。
中小企如何減輕關稅影響
供應鏈管理
面對關稅戰與供應鏈調整,中小企應分散採購來源,積極拓展低關稅或免關稅市場,減少對單一出口渠道的依賴。建立多元化供應網絡可強化供應鏈韌性,應對因加徵關稅/對等關稅導致的交貨期延長與成本上升。企業亦應更新通關措施、簡化本地與國際付款流程,從而減少關稅調整對營運效率、成本及利潤的影響。
財務策略
採用多貨幣交易及支援多幣種的企業賬戶,例如Aspire公司戶口,能夠減輕匯兌成本與風險,有助企業控制商品成本、提升全球市場價格競爭力。透過正確運用政府小營業額保單及多項保費優惠,有效降低進口商品與付貨過程的營運風險。合理控制財務成本、預估未來市場變化並推動科技創新,將極大增強中小企在外貿市場的資金彈性與彌償率。
除了傳統供應鏈調整策略,中小企亦需要優化自身的財務結構和現金流管理。企業應整合內部財務報表、即時計算政策變動下的營運邊際與產品利潤結構,讓業務升級與綜合抗壓同步推進。中小企若能主動結合供應鏈科技再造與強化財務流動性,長遠更有機會逆流而上,重塑核心競爭力。
政府支援如何幫助中小企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於2025年聯同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推出三項措施⁴:延長小營業額保單免費付貨前風險保障至2026年6月30日、非小營業額保單五折保費優惠,降低新興市場保費率至與傳統市場劃一收費。貿發局與經濟發展局積極推動專項基金及資助計劃,針對出口商、中小企及跨境企業提供資金支援,有利提升市場開拓力、應對關稅戰後的外貿挑戰。商經局局長丘應樺多次協調與本地商會及受影響行業代表會面,協助企業資金周轉、升級轉型並開拓內銷市場及東盟市場。
提升競爭力:中小企業的機遇
關稅戰雖推高商品成本與營運風險,但同時亦為中小企業帶來升級轉型與多元市場拓展的機遇。透過建立多元供應鏈、推動科技創新、靈活調整產品、優化財務管理及資助計劃,香港中小企在全球市場將具備更高韌性及競爭力。企業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積極探索東盟及其他市場潛力,將能保護自身利潤並鞏固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Aspire助你應對關稅挑戰 逆流而上
面對2025年關稅戰與全球市場波動,越來越多香港中小企選擇Aspire作為升級財務與營運效率的夥伴。Aspire一站式解決方案涵蓋公司卡,協助靈活管理各部門及海外分支的營運和採購預算;利用商業賬戶整合多幣種收付款,隨時掌握跨境資金流;配合開支管理平台自動分類所有供應鏈、外貿及本地支出,實時生成報表減輕行政負擔。跨境匯款支援服務以具競爭力的低匯率快速支付全球貨款,全面應對關稅、供應鏈分散及新興市場挑戰。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2025年美國加徵關稅對香港中小企有哪些直接影響?
主要包括進口成本上升、供應鏈受阻、利潤空間收窄,企業需調整定價策略及採購來源。

政府有哪些措施協助中小企應對關稅?
商經局與信保局延長小營業額保單,提供保費優惠及基金資助,幫助企業資金周轉和升級轉型。

中小企如何分散關稅及供應鏈風險?
公司應建立多元供應鏈網絡,拓展新興市場及東盟市場,減少成本波動對業務影響。

為什麼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取消會加重出口企業壓力?
取消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使跨境電商和傳統出口商必須繳納高額稅項,特別是低價產品的利潤被進一步侵蝕,增加營運負擔,削弱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

關稅戰下中小企應如何提升競爭力?
企業可善用政府資助、科技創新、多元市場拓展及彈性調整業務,增強在全球市場的長遠競爭力。

- 香港貿發局 - https://research.hktdc.com/tc/article/MjA4Njc3Mzg1Ng
- 香港貿發局 - https://research.hktdc.com/tc/article/MjAzNDc4NjgwMw
- MoneyHero - https://www.moneyhero.com.hk/zh/investment/blog/%E7%89%B9%E6%9C%97%E6%99%AE%E9%97%9C%E7%A8%85%E6%94%BF%E7%AD%96%E5%B0%8D%E4%B8%AD%E5%B0%8F%E4%BC%81%E6%9C%89%E4%BB%80%E9%BA%BC%E5%BD%B1%E9%9F%BF
-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 -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504/10/P2025041000262.htm